如圖所示,圍繞著"中心"的構建,需要解決業務載體、依托城市、技術平臺、規劃設計和整合資源等任務。其中,支撐"中心"信息流的業務載體,包括"三個基地"、文化、政治等等,同時要結合"中心"未來發展的要求定位好、建設好南寧這個依托城市;為"中心"發揮信息交流功能搭建良好的技術平臺,包括網絡、應用系統等等。"中心"的建設需要形成清晰科學的規劃,同時還要為此整合各種各樣的資源,包括信息資源、人才資源、財政資源等等。要實現構建中國-東盟區域性信息交流中心的戰略目標,必須營造非常良好的外部環境,其中主要包括:領導力和實施、社會的環境、政策的保障、"10+1"范圍內的國內外互動。這樣一種建設需要一定的過程,需要扎扎實實地出效益才能夠穩步發展,滾動前進。
關于建設布局與建設策略的建議
從建設布局上,可采用"三路推進"的戰略:一是"中心"的建設,二是載體的建設,三是環境的建設。其中,"中心"的建設,主要包括相關的信息基礎設施、應用平臺與應用系統、各種相關的解決方案、信息與數據管理、應用流程及規則的形成等;載體的建設,主要是指努力去豐富和擴張與"中心"信息流相應的業務流,它包括了"三個基地"、大文化產業、會展等相關的信息流生成;環境的建設,主要包括依托城市的社會環境與服務、社會成員的廣泛參與和配合、良好的政策保障、國內外的溝通分工合作等。有專家提出信息交流中心要分階段或分步建設,我非常同意這一觀點。不過,在這里,我想強調的是,在每個階段或每一步上都應該是"中心"、載體和環境建設三管齊下。
舉個例子,以前我們在進行信息化建設的時候,往往是從一個很低的起點開始做的,所以信息化建設的大體過程是先分頭建設,然后再把各個系統聯起來,打破信息孤島,互聯互通后再把應用系統給放上去。我認為,這樣的思路并不適合現在中國-東盟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設。因為現在我們已經不是在一個零起點上,從頭開始建信息交流中心,可能門戶是要興建的,但是很多業務系統已經存在,即使是要為它建一個共用平臺,也不是憑空搭建。有鑒于此,在建設信息交流中心的時候,就需要把載體和環境一并考慮,包括研究制定非常強有力和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得現有的各種業務系統的擁有方和經營方愿意和能夠把他的業務系統放在這個中心的平臺上來做。再如,我們知道,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涉及復雜的環境建設問題,很多人不愿意把自己的信息拿出來共享,其中有很多復雜的原因,包括對安全的考慮,對經濟回報的考慮等等,有些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克服構建信息交流中心的阻力,在一開始建設時,就要爭取形成一種新的環境和機制,能夠讓大家愿意參與建設信息交流中心,在參與中得到他應有的回報,從參與和回報中實現大家的共同發展。這種環境的構建是一個非常難的事情,又是必須完成好的事情。關于建設策略的其他建議,還包括:一是載體品牌化,二是活動常態化,三是產品系列化,四是成果固態化。
載體品牌化,不管形成的業務載體、業務流是商貿的、生產的、還是文化的(比如"三會一節"),一定要樹立品牌戰略的意識,努力打造品牌。沒有這樣一種戰略,后面說的穩態的、不斷滾動擴展的信息流就不太容易建立起來。不光是產品、活動,還有附帶的東西,讓大家一聽到中國-東盟,就會想起廣西、想起南寧,想起一些叫得響的品牌。要打知名度,要叫得響,既要靠"實",靠本身的內容;又要靠"名",靠持續有效的宣傳;顒映B化,雖然中國-東盟的一些重要的會議長期落戶在南寧,但是一定要把幾天的會議變成長年不落幕的活動,這樣才可以在一年365天持續地產生業務流、信息流,這樣信息交流中心的意義才會大。如果說只是會議期間熱熱鬧鬧,然后是長期沉寂,就很麻煩。
產品系列化,要著力打造中國-東盟相關的系列品牌,拓展系列活動的空間,在不同系列間建立關聯,形成系列化、關聯性、相互促進的群體優勢。
成果固態化,意思不是說止步不前,而是強調重視相關工作成果的整理和積累,形成和發布成熟的成果,重視數據庫建設,會議、出版物、資料乃至數據庫的應用,包括在線查詢、推廣、營銷。
機制創新的問題
在信息交流中心建設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應用和實效。構建信息交流中心的目的是應用,應用信息能力的目的是要出實效。沒有效用的信息化,不僅對我們的事業與事無補,而且還將浪費寶貴的資源。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設想要出實效,必須解決信息能力、信息應用和信息績效間的矛盾。前段時間,我們提出了一個觀點叫做"信息化不等式",即能力≠應用≠有效,指的就是信息能力建設的水平不等同于信息能力的應用水平,信息能力被應用的程度也不等同于由此應用而產生的效果。其實,在多年的信息化過程中,很多地方建立起了功能強大的信息化能力。但是這些能力在很多方面沒有得到足夠的應用,能力閑置的問題非常嚴重。有的過分強調了技術應用,但是信息技術的應用沒有與主營業務、管理等非技術因素結合好,或在它所要求的機制建設上面沒有做好,信息能力應用的效果就出不來。希望我們在一開始設計構思信息交流中心的時候,就把能力建設與應用實效結合起來加以考慮。有專家提到信息交流中心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我覺得,從原則上講,應該在它的業務流需要的情況下,爭取建國際交換出入局和網關。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東盟這個圈里面,廣州國際出入網關已經是實實在在從信息流上履行交流中心的作用;氐轿覀円婚_始就提到的信息交流中心的工作定位,廣西與廣東、南寧與廣州如何分工合作,如何把廣西、把南寧放在"10+1"整個發展戰略中布局,這是一個需要從國家層面上統籌考慮的大事。建立一個統一的門戶也很有必要,但是這個門戶建立要有創新!這個創新包括重視采用新的信息技術,即技術的創新;更要包括重視利用新的信息技術形成新的業務模式和管理的創新、機制的創新。機制的建設和創新非常重要。要辦成這么一件大事,要靠政府、靠業界、靠方方面面的力量,靠大家的廣泛參與。這樣一種系統工程建設,單靠哪一家的力量都辦不成。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整合方方面面的力量,在這個整合力量的過程中如何構建出來可以長期持續穩步發展的有效機制是非常重要的。廣西南寧在建設信息交流中心過程中,是否能夠在機制創新上為國家信息化提供新的經驗,非常令人期待。 |